金柚网人事资讯:疫情后的裁员潮开始涌现。这一次裁员潮不同以往的是,它不仅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受到了疫情的影响。目前,有几类企业有裁员现象。第一类,是受疫情影响无法继续经营的,需要注销公司或者要进行清算的;第二类,是受疫情影响无法正常经营,需要进行长期停产停业;第三类,是受疫情影响造成企业发展受阻,造成企业规模、覆盖领域、经营模式等进行调整,造成部分岗位撤销或缩减,而引发的人员裁减。
文章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实践当中也必然发生在协商过程中,企业难以达到预期结果的状态。比如:希望裁掉的员工无法达成协商一致,而企业希望留用的人却很快离职了。
那么,对于职场人来说,特别是有跳槽资本的骨干、中层管理者来说,是该坚守还是该转型?当下是不是一个转型的好时机?在企业面临困境中时,不得不职业转型的管理者,该如何转型,有哪些要考量的因素?即使要转型,如何“跳高”而不是“跳坑”?
裁员潮之下,你该坚守还是转型?
转型可能有不同的原因,譬如企业经营遇到困难、个人上升空间受限、工作没有激情、工作生活无法平衡等。这些都会导致一个人离开原来的公司或行业。转型有主动转型和不得不转型。像今年疫情,有些企业倒闭了,那就不得不考虑重新找工作。这种情况,面临的挑战可能就会更大一些,因为属于仓促应战,留给自己探索的时间不多。仓促应战成功的概率就不太好判断了。而时间对职业转型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
最近,一段AI修复的“100年前北京影像”在社交平台上非常火,视频是1920年代的北京,很多人看到后疑惑:那时已经是民国了,怎么大街上很多人还留着辫子,是不是时间弄错了?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过了某个时间点就改朝换代,一切都变了,而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
职业转型也是这样,如果从时间点的角度来思考当下这个时间点是不是转型的好时机?那很可能它不是一个好时机;但如果从延续的角度,现在是不是做职业转型准备的好时机,答案可能就不一样了。
很多成功的职业转型都是一个慢慢转变的过程,你看一个人突然换了一份新工作,似乎没经历“转型之痛”,但很可能他在换工作前已经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
举个例子,一个人想去一个新行业,最终到了这个行业只是一个结果,他还在原来的行业时,可能就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譬如通过自己的人脉去找新行业中做得好的人了解,或在新行业做一些兼职或其他可能的实践机会等等,这些不需要你辞去现在的工作,同时又让自己有一定的缓冲,而且万一发现新行业和自己想象得不一样,也不至于没有回旋的余地。而如果把这些探索的过程放在脱离了新的行业之后,那试错的成本就太高了。
有些人可能对转型有些误解,以为自己只要想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有哪些优势、哪些不足,就能找到一条比较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转型遵循的不是“先规划-再行动”的路径。最佳的转变职业生涯的方法是把自己放到实践当中去尝试,从实践中认识自己,而不是通过反思或内省。想要重塑自己,需要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型,我们需要的是行动。随着不断的尝试我们才有可能发现新的职业可能性。
很多中年人可能觉得我又不是一个职场新人,我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尝试。但是,这个过程是省不了的,你不在转型之前试,就要在转型之后试,转型之后尝试成本会更高。改变的过程通常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漫长,大多数职业生涯的转变都需要2-3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它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中间可能会有反复。
职业转型意味着改变和重塑自己。它不光是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的改变,也是职业身份的改变。这个过程是没法仅仅通过思考去了解和判断的,也很难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进这一过程,尤其是现在这个VUCA时代。它需要一种实验思维,你去尝试新的行动、接触新的组织、寻找新的角色榜样,以此来探寻各种可能性。
所以,最好的职业转型在换到新职业之前几年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