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职场人都在为“35岁现象”感到焦虑,一旦迈进35岁门槛,就不禁为自己的未来职场生涯而担忧。无论是否已受“35岁现象”困扰,等待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唯有时刻做好准备,用成熟的心智与积极的学习心态积极应对变化,才是王道。相较于男性职场人,女性员工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数据显示,86%的受访者认为职业发展和培训机会极其重要或非常重要。然而,只有42%的人表示所在的企业提供了这项福利。对工作稳定性挑战最大的可预见因素是科技进步,这为具有新技术能力的员工带来了机会,但也会加速淘汰技能老化的员工。
据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到2025年,所有类型的工作对机器的依赖率将上升到52%。因此,面对“35岁现象”,最好的应对逻辑是“增技能,迎变化”,并管理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职业转折规划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职场主力,职业观念更加开放。英国舆观调查公司针对1995年—2001年出生的年轻人的职场观调查发现,他们预计一生中会从事3—5份职业,甚至有20%的人会尝试多达10种职业。这也给正在或即将遭遇“35岁现象”的职场人做了有益的提示,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强大的适应能力与灵活的就业观念。
很多职场人,在企业帮助下,制订了完美的职业发展规划,甚至是一路顺风顺水。专注于一个专业与业务领域,确实有利于个人成长与成功,但也不妨再造一个新职业技能,完成人生的二次转型。职业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与业务能力,在一切用业绩说话的今天,专业能力与业务能力更加影响职场人的发展与前途。
金柚网旗下子品牌今元橙长,以“体验+内训”定制化双模式培训,集体验式培训、通用管理培训、技能培训及管理咨询等相关培训服务于一体,汇聚全行业专业讲师团,满足企业培训管理的全场景需求。专家团队涵盖通用管理、测评、人才发展、组织发展等多领域,开发出专项课程800余门,目前已为企业培训学员超过10万人。
职业场景转换
尽管“35岁现象”确实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35岁以上就失去了发展机会。相反地,一些35岁以上的人才在离开了原有岗位后反而获得了新机遇,这就是“变中图存”策略。诸如一些互联网大厂裁员,有相当部分员工离开互联网行业而进入制造企业,从事相关技术工作,实现就业的行业场景转换。
职场场景转换存在“空窗期”,可在心理上接受现实,不被“等待上岗”所困扰。《2022职场空窗期调研报告》显示,近80%的职场人士经历过空窗期状态,大部分受访者空窗时间不超过6个月(61%),超过1年的人群占比较低,为11.2%。
实际上,多数职场人能够自主适应“空窗期”,并将其变成“保养期”或“转换期”。如借此时机好好休息、调整情绪和放松心情,处理生活事务,并考虑清楚未来的方向。
职场转身赢新机
面对“35岁现象”,38.86%的职场人选择“通过深造或专业培训培养一技之长,以备不时之需”,占比最高;20.86%的职场人选择“发展副业,让自己有多个经济来源渠道”,位居第二;选择“静观其变,继续留在当前企业工作”的职场人以20%的占比位居第三;选择“跳槽到更稳定的行业”的职场人占比10%。此外,还有部分职场人选择通过考公、创业、成为自由职业者等缓解“35岁现象”带来的危机。
轮岗制度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华为、联想、西门子、IBM等优秀企业都会采取岗位轮换制度。这也是人才二次起步的新机会,有利于挖掘员工的最大价值点。
企业通常会把员工放在最适合且企业最需要的岗位,转岗常常意味着从头打拼、重新开始,这需要一个学习与培养过程,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成本。面对35岁以上的员工,企业已难有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意愿。即便同意员工转岗申请,通常也只是“照顾性调整”。除非新业务、新部门,且员工拥有一定的业务专长,转岗才是一次蜕变的机会。
不过,35岁以上的员工不应放弃转岗的机会,但转岗前一定要对新岗位进行“精研”,看新岗位与自身专业与技能的关联性,看新岗位所在部门的团队年龄结构,看新岗位所在部门的发展空间。一旦看准,便可以采取行动,只要理由充分,或许可迎来职业生涯的新机。
职场人应认识到自己的“净价值”,即35岁以前积累的那些资本,包括个人资质(如职称、荣誉称号等)、知识(知识储备、培训认证等)、经验(职场履历、工作经验等)、技能(工作技能、生活技能等),这些都是宝贵的个人资产,总会有企业存在阶段性岗位需求,职场人也会因此而找到新的工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