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找工作成为许多人最关心的问题。
网上时常会出现“应届生年薪30万只是白菜价”“互联网遍地月薪3万”等说法,事实上果真如此吗?行业的平均工资到底如何呢?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1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后,各省份的数据也在陆续揭晓。截至6月14日,已有20个省份发布了2021年平均工资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37元,首次突破10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9.7%,增速比2020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工资作为衡量收入的重要指标,每一次的起伏波动都牵动着职场人的神经。在此次公布的数据中,浙江省以年平均工资为122309元(折合月均10192元)暂居第一,高达12.60%的增速跑赢全国大盘。
如何理解平均工资?
社会平均工资一般分为城镇非私营单位和城镇私营单位两大类。
城镇非私营单位,主要指的是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等传统上工资待遇高的就业单位,能够解决的就业人数大约只占城镇就业人数的30%;城镇私营单位,解决了更多的就业人员,但相对来说其工资水平待遇较低。另外,工资统计主要统计5人及以上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不在工资统计范围内;除了城镇就业以外,还有农村就业。所以统计口径还是非常复杂的。
面对这样高的工资水平,可能有人觉得自己又被平均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工资包括实发到手的工资、奖金和各类津补贴,以及单位从个人工资中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等个人缴纳部分。
所以,统计部门公布的平均工资要比多数人实际拿到手的工资要高哦。
哪些行业收入更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平均工资最高的3个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506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51776元,金融业15084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9倍、1.42倍和1.41倍。
年平均工资最低的3个行业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53631元,农、林、牧、渔业53819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65193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50%和6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涵盖了互联网、软件开发等服务,该行业独占鳌头是因为数字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相关人才供不应求,其工资水平和增速近年一直较高,加之疫情防控需要,在线消费需求旺盛,带动了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行业平均工资的增长。
主要产生哪些影响?
“社会平均工资”的上涨,对我们到底有哪些主要影响?
1、影响社保缴费基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13号)规定:
各省应以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核定社保个人缴费基数上下限。
社会平均工资变动,社保缴费基数等也将据此浮动,将在多个方面影响职工的权益。
按照规定,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上下限分别为上年度本省全口径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60%和300%。因为社会平均工资决定社保上下限,社保上下限确定后,今年的社保缴费基数就确定了,而部分职工的社保缴费基数将会变化,企业的社保缴费成本也随之改变。
对于企业和HR来说,这意味着人工成本的提升和大批调基工作的到来。对于员工来说,因为社会平均工资上调,部分人员的工资将会上涨。
2、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
按照我们的养老金计算公式,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构成,其中:
基础养老金=退休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1+本人历年缴费指数的平均值)÷2×本人缴费年限×1%
本人历年缴费指数的平均值,也称缴费指数(缴费指数=本人缴费工资基数÷社会平均工资)。
也就是说——社会平均工资越多,那么在相应年度里办理退休的人员的基础养老金就越多。
3、影响最低工资标准的制定
最低工资标准是保障劳动者最低工资收入的法律制度,是一种适用于全行业的国家标准。
按照统一要求,最低工资的测算有两种方法:比重法与恩格尔系数法,两种方法均参考上年度当地人均生活费用、职工个人社保公积金费用、全市平均工资、经济发展水平、失业率、赡养系数等六个指标,根据不同的测算公式,综合确定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1年我国有8.82亿劳动力人口,而工资性收入是绝大多数人的收入来源。
金柚网持续围绕“HR服务+AI助力的SaaS产品一体化”,将技术创新与业务实践相结合,以数字化实现人岗精准匹配和高效交付,撮合人才与企业意愿,切实解决双方难题,助力人力资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为促进社会高质量就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