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咨询

微信扫码咨询

400-081-5888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工作日 9:00-18:00)

社保计算器
“新基建”如何影响就业?
2020-07-09 09:09

  科技创新在经济周期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繁荣期比较重视应用创新,这是延续繁荣的重要举措,而到了衰退期,则呼唤技术底层的基础性创新与突破,这是重振经济的武器,例如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全球第一台计算机,随着而来的是全球科技革命与新一轮经济繁荣期。

  以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交通轨道、特高压七大领域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质上就是国家层面在科技结构底层的规模化投入与创新,在新冠疫情对国内出口、消费造成巨大冲击之时,被寄予复苏经济的厚望。

  “新基建”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将会助推中国人力资源结构性调整。为此,金柚网研究院推出“新基建系列报告”,将从不同维度分析“新基建”对人力资源所带来的影响,从本周起将会陆续推出。

  2020新基建系列专题

  专题一:新基建通识及产业升级路径

  专题二:新基建引爆数字新经济,推动新用工

  专题三:工业互联下的劳动用工变迁

  专题四:人工智能基础数据服务行业观察

  专题五:智慧医疗全景解析

  专题六:行思致远,智慧教育的来路与去向

  专题七:新基建如何助力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

  “新基建”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简称,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七大领域。

  “新基建”概念可追溯至2015年5月国务院签批的《中国制造2025》文件。

  2020年,中国的工业技术、产业链规模、高端科研能力等多方面均得到跳跃式发展,高端技术研发成果不断涌现,比如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世界最快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等。

  时代赋予“新基建”新的使命。

  传统基建已经不适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新基建”下,以高端制造业为领头羊的建设,能够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下坚实基础,在补足短板的同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如今,中国已经历了两轮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同维度协同打造智能化工业制造体系。

  第一轮基建投资打造了全且长的工业生产链条;

  第二轮基础设施投资建立了高效的交通网络。

  与前两轮传统基建不同,如今的第三轮基础设施建设将带来智能化的产业信息网络,将从底层技术对工业结构、区域经济与参与企业产生重要影响,促进技术市场化应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

  以5G、人工智能等7大领域为核心的“新基建”,能够最大化利用资源,极大地提升社会整体生产效率。

  如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协作应用:

  人工智能可充当“制造军队指挥”的大脑,工业互联网负责“汇集与传输”全工厂设备、要素、产品之间的数据信息,5G作为“信息传输通道”负责确保数据传输保持在高频低延迟的状态。

  当社会生产效率提升时,产量随之得到大幅提升,价格亦将明显下降。价格下降会带来居民相对收入的提升,从而释放更多高层次、精神层面的居民消费需求,带动社会需求向高端化发展,进而推动第二、三产业协同高端化升级。

  金柚网研究院报告认为,“新基建”带来企业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巨大创新,进而影响就业。

  从产品创新维度来看,产品创新建立在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等多方面基础之上。“新基建”投资完成后,企业内部的研发机制、产品设计思路等均会产生巨大变化。

  产品出现将带来企业产销量增长,进而提升劳动力需求,创造就业机会。所以,“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建设,将通过新型技术发展,进而影响企业产品创新。通过产品开拓创新来创造出社会新产品的需求,从而促进企业产量增长,促进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创造就业机会。

  而从工艺创新上来看,工艺创新提升产品及服务生产效率可带来两种结果:

  一方面,企业通过投资引入新技术,使得生产同一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力投入减少。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技术的提高将意味着劳动力需求减少。

  另一方面,生产效率提升将带来产品单位成本下降,企业可以在竞争市场采取两种策略:降低产品售价进行促销或维持原价不变。

  当企业降低产品售价促销时,市场需求会增加,促进企业扩大生产,进而增加企业对劳动力需求,增加就业量;当企业选择维持原价不变时,企业可以从市场获取更多利润,有利于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策略,增加企业对多元化劳动力需求,增加就业量。

  从企业角度看,“新基建”对就业影响取决于企业生产要素的结构变化,即企业在进行工艺创新时,劳动力投入及科技投入比例之间的平衡。

  “新基建”是应对经济下行的最佳策略,既可以短期有效扩大内需,又在长期上优化与扩大供给,推动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促进中国稳增长、稳就业、促创新、惠民生。在这一背景下,灵活用工等用工形式将获得发展良机,数字化人力资源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本文原创发布于金柚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